Google
 
顯示具有 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奇蹟!!! 水牛拖馬打贏獅子 !!!



非洲 水牛 vs 獅子

寵物的大誘惑



考驗狗狗的方法,狗主人對狗真好

一次過餵一百隻狗的壯觀場面



The dog (Canis lupus familiaris) is a domestic subspecies of the wolf, a mammal of the Canidae family of the order Carnivora. The term encompasses both feral and pet varieties and is also sometimes used to describe wild canids of other subspecies or species. The domestic do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one of the most widely-kept working and companion animals in human history, as well as being a food source in some cultures. The dog is also the first animal from Earth to enter into space and fly into orbit.

貓貓實驗 好得意



原來一張膠紙可以控制一隻貓。真是十分之好笑

膠帶是一種帶狀具有黏性的東西,可以用來黏附一樣物品的表面上,可做聯接兩種不同的物品或是某種屏壁、保護用途之用。
目錄
[顯示]

* 1 塑膠膠帶
* 2 紙膠帶
* 3 雙面膠帶
* 4 透氣膠帶
* 5 絕緣膠帶
* 6 泡棉膠帶

[編輯] 塑膠膠帶
一般辦公室、學校、家庭所用的文具性黏貼膠帶及其膠台。
一般辦公室、學校、家庭所用的文具性黏貼膠帶及其膠台。

[編輯] 紙膠帶

[編輯] 雙面膠帶

兩面都有黏性,用一種白護紙包覆者,黏在欲黏的地方再把護紙撕下就會露出另外一面,然後在把欲黏物黏上去。

[編輯] 透氣膠帶

又稱膠布,通常是用在醫療用途,例如受傷後的包紮,保護傷口且維持透氣。
市售透氣膠帶
市售透氣膠帶

包扎手指
包扎手指

[編輯] 絕緣膠帶
絕緣膠帶
絕緣膠帶

屬絕緣體,覆蓋處可防止導電,因此多半為來纏繞電線的裸線處,在台灣也俗稱「電火布」、「電氣膠布」,香港俗稱「電燈膠布」。不透明,可以用於電器修護。

[編輯] 泡棉膠帶
泡棉膠帶
泡棉膠帶

通常用於飾品黏貼,是泡棉捲再加上膠層製成,有雙面都有護紙和只有單面有護紙的。

一隻很聰明的兔仔



一隻很聰明的兔仔會自己開門。很可愛,好聰明!

小狗 好感人的片斷



好感人!狗狗對同伴不離不棄

犬,通常指家犬,也稱狗,一種常見的犬科哺乳動物,是狼的近親。被一些人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其壽命約十多年,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見過這麼聽話的鳥麼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堅硬的喙。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奇異鳥(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狗都識講 I LOVE U



犬,通常指家犬,俗稱狗,一種常見的犬科哺乳動物,是狼的近親。被一些人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其壽命約十多年,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目錄
[顯示]

* 1 概要
* 2 食物
* 3 功能
* 4 名稱及術語
o 4.1 漢字
o 4.2 西方語言
* 5 狗類的共性
o 5.1 家犬外貌
o 5.2 耳部
o 5.3 尾部
* 6 解剖學結構
* 7 血統和馴化歷史
o 7.1 狼類祖先
o 7.2 馴化速度
o 7.3 各種不同種犬類快速進化中的幼態持續
* 8 狗與人類的關係
o 8.1 寵物狗
o 8.2 工作用犬
o 8.3 試驗用犬
o 8.4 肉體的使用
o 8.5 襲擊人類
o 8.6 對城市養狗的不同意見
o 8.7 其他
* 9 分類
o 9.1 世界犬業聯盟
o 9.2 英系
o 9.3 美系
* 10 狗的品種
* 11 狗的本能
o 11.1 守護領地本能
o 11.2 狩獵本能
o 11.3 結群本能
o 11.4 強大的嗅覺本能
o 11.5 狗在團體中的地位問題
* 12 狗的近親
* 13 關於狗的文化
o 13.1 中國
o 13.2 埃及
o 13.3 活躍於虛構作品中的名犬
o 13.4 名犬
* 14 參考書目
* 15 參看
* 16 外部連接

[編輯] 概要

狗是一種不晚於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5000年前,就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今天,家犬的種類已達數百種,身高從只有十幾釐米的吉娃娃到近一米高的愛爾蘭獵狼犬,顏色也從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家犬,如同人類一樣,是高度社會化的集體獵食動物。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它們的總體行為是可受訓,有趣並適合人類居家及社會環境了。
參見訓狗。

[編輯] 食物

雖然傳統上犬屬於食肉動物類別,但這並不意味著家犬的食物只限肉類。不似其他如貓這類真正的食肉動物,家犬可以依靠諸如蔬菜和穀物這類食物健康的活下去,事實上它們的食譜是很均衡的。典型的野生食肉動物的這類飲食營養來自它們捕獲的食草動物的胃部內容物,所以它們經常營養不均衡。但家犬對此應付的很好,它們可以素食,特別是這些食物與雞蛋或牛奶搭配時更是如此(不是嚴格素食主義 - 雖然這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家犬比起人類對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們不會因為大量食用肉類而罹患諸如動脈阻塞之類的新陳代謝疾病。另外,科學家發現對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愛迪塔羅德(Iditarod)進行的狗拉雪橇比賽以及其他類似經受極端壓力的情況,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類)可以幫助它們防止肌肉組織受到損傷。

[編輯] 功能

犬在人類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工作犬的工作有像放牧這類傳統工作,也有像偵測違法交易,幫助盲人或殘疾人這樣的新工作。對於那些不做傳統工作的狗,還有範圍寬廣的狗類運動可以讓它們展現它們的天然才能。在許多國家,家犬最普通和重要的社會角色是作為人類同伴。狗類因為在各個方面與人類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如此緊密, 以至於它們贏得了「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樣的美譽。

[編輯] 名稱及術語

[編輯] 漢字

漢字「犬」字早在甲骨文時代已出現,寫作,為象形字。後經演變,楷書「犬」字象形的痕跡已很難辨認,但可作為人類早期馴化犬科動物的佐證。「狗」字原先則僅指幼犬,以後在口語上擴大成為所有犬屬動物的通稱。

在漢藏語系其他語言中,亦可發現「犬」的同源詞:藏語 khyi、緬甸語 khwe、嘉絨語 khɯna,白語 kuanx,這證明原始漢藏民族(即漢族、藏族等的共同祖先)已經會飼養犬,或與之有互動。

[編輯] 西方語言
小狗喜歡在它發現的任何東西上面磨牙
小狗喜歡在它發現的任何東西上面磨牙

狗,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家犬,屬於Canis lupus種(犬狼種,1758年林奈將其稱為Canis familiaris種 - 犬種,但1993年史密森學會與美國哺乳動物學會重新分類將其劃為狼的一個亞種Canis lupus)。該詞有時也通用的指稱任何屬於犬科的哺乳動物(「狗類動物」),如狼,狐和郊狼。

西方語言亦如古代中國,會使用不同的詞來分辨狗的年齡和雄雌。例如英文中 dog 一詞經常被養犬者特指雄性家犬。雌性家犬則稱為 bitch,小狗稱為 puppy,pooch 或 poochie 則用來泛指任何犬隻;法語中 chien 是公狗,chienne 是母狗,chiot 是小狗。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用來指各種雜種狗的專有名字;參見雜種狗的名稱。玩賞犬這種狗因為它們體形嬌小,也被稱為膝上犬,這也是人類對這種特別親近種類的愛稱。

[編輯] 狗類的共性
犬類擁有與掠食者相稱的身體用於追捕,跳躍和殺死獵物(圖為魏瑪倫納獵狗,Weimaraner)
犬類擁有與掠食者相稱的身體用於追捕,跳躍和殺死獵物(圖為魏瑪倫納獵狗,Weimaraner)

現代狗種在體形,外貌和行為上要比其他馴化動物的差異更大。但即使各個種類差異如此極端,家犬與其野生祖先狼仍然有著共同的屬性。所有犬科動物都是掠食動物或食腐動物,擁有便於攻擊,抓捕和撕咬它們食物的鋒利尖牙和有力的爪。

狗類四肢的結構能夠使它們在必要時快速向前出擊或是進行跳躍動作,用於追趕或抓捕它們的獵物。因此,它們擁有小而結實的足部,使用前足移動;前腿鬆軟靈活,肌肉只用於與軀幹連接;後腿則強健有力。

狗類是二元色視者,所以以人類的標準來說狗類是色盲[1][2] 又由於狗類眼球透鏡比人類要平,所以它們不能看見過多的細節事物;另一方面,狗眼比人眼對光和運動更為敏感。有些種類的狗,特別是最好的視力型嗅獵犬(sighthound),擁有270°的視力範圍(人類只有100°到120°),而大頭狗(broad-headed)向前的視力範圍則要小一些,只有180°。[1][2]

狗類對低頻聲波的感覺極限為20至70Hz(人類為16至20Hz),對高頻聲音的感覺極限為70,000至100,000Hz(人類為20,000Hz)2,另外,狗的耳朵是可以活動的,這可以幫助它們快速準確的定位聲音的來源。一隻狗對聲音的定位速度要比一個人來的快,並且,它們聽見聲音的距離也要比人類遠四倍。

家犬在一個口袋手帕那麼大小的範圍內有將近2億2000萬個嗅覺細胞(人類在郵票大小的範圍內只有500萬個)。某些經過優選的種類更是可以進行嗅獵工作,認為狗鼻部的化學感受器雖能感受到化學物質,但狗並不真正理解的想法是過於單純化了;雖然仍然存在爭論,但現在看來可以確定的是狗有能力在跟蹤時,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味道,比如某人帶來的空氣味或是某物經過的味道。一般地上的味道能夠在很長時間內留存。對於這兩種類型的味道進行一段時間追蹤後,情形會變得非常不同:空氣味會斷斷續續但味道仍舊濃烈,地面上的味道相對永久可以被狗反覆搜尋,但其相較其他味道也更容易受到污染。對於任何事件,可以確信的是,訓狗人並不能教會狗如何實現超越它們的天生能力以更有利於追蹤;訓狗人可以教會的是,依靠合適的激發物,讓狗集中注意力在一個味道上並忽略其他味道,未受過訓練的狗對其他味道可能更感興趣。對味道搜索,比如在船上對違法貨運進行搜查的工作,對於狗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這項艱苦工作是必須經過長期訓練以鼓勵其持續進行的。

所有的狗類都擁有驚人的掌握複雜社會行為與理解不同身體語言和聲音的能力,如同其他許多掠食動物,狗也能在異常情勢進行相應反應並從中學習經驗。複雜合作社會行為對犬類通過身體語言表達感知甚或傳遞處理感情的要求是很高的,這一點上甚至比人類要求還要高,這是因為人類還可以使用語言達到相同的目的。生理上,這種行為是與大量神經刺激下進行的狗面部肌肉活動分不開的,神經會微妙的控制面部表情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可以對比的是貓,貓臉上只有比較少的神經負責臉部肌肉活動,其結果就是貓只能通過面部表現出有限的情感。不使用語言理解並表現各種不同情感使得狗可以更深的瞭解人類主人的情感,而且它們通常比人類使用語言做還要好。大部分狗主人可以說出一大堆諸如關於他們的愛犬聽出他們回家腳步聲音的故事。

[編輯] 家犬外貌

狗的毛皮從純白,純黑色到各種顏色都有

主條目:家犬外貌

不同的狗有不同的毛皮質地,顏色和花紋,某些種類的外貌有專用名詞。

基本上,狗類都擁有緻密絨毛覆蓋在毛皮上,而頭部長有須,但這兩個特徵在一些種類的狗身上會有所改變甚或完全消失,就像在墨西哥無毛犬和英格蘭鬥牛犬身上那樣。

人們提及狗的外貌時一般第一想起的總是它的顏色而非種類;人們會說,「一頭藍紫色的澳大利亞牧羊犬」或「一頭巧克力色的拉布拉多獵犬」。狗的皮毛顏色包括(但不限於):

* 黑色:通常是純黑有時有點發白。
* 棕色:從紅褐色到深棕色都有。
* 紅:如櫻桃樹或桃花心木的木頭顏色;也有茶色,栗色,橙色,鐵鏽色,肝臟色(深紅)和金紅色的。
* 黃:從淡乳酪色到深金黃或金紅色。
* 金色:從淡杏仁色到偏紅的深黃色。
* 灰狗:從包括銀色的淡灰到深灰都有;可以與多種其他顏色和形式混雜產生胡椒粉雜色,胡椒色,灰白色,偏藍的灰色和銀褐色來。
* 藍色:指的是很深的金屬灰色,如黑色上帶有藍紋理或藍色斑點。
* 深褐色:毛髮是黑的;身上的毛皮是金色,銀色,灰色或茶色的。
* 白色:這裡的白色與白化狗的白色是不同的。

身上紋路包括:

* 雙色,如白色和茶色,白色和紅色:毛皮明顯的擁有兩種顏色並且這兩種顏色邊界清晰;通常上方顏色較深而腿的下半部或腹部顏色較淺。
* 三色:由三種顏色組成;通常的組合包括黑色,茶色,白色或深紅色,茶色,白色。
* 斑紋:黑色和棕色,茶色或金色的混和;通常是呈現「虎紋」形式。

大麥町的毛皮是其最顯著的標誌
大麥町的毛皮是其最顯著的標誌

* 小丑:在白毛皮上「分裂的黑斑點」。
* 紋理:深色的花紋或斑點在某種顏色的毛皮上。
* 混色:雙色的毛皮,並且兩種顏色互相割裂彼此,面積上大致相同。

狗的毛皮紋理變化多樣,一些狗的毛皮惹人喜愛另外一些則完全防水。如在大部分雪橇狗和斯皮茨狗有著緊密毛皮的狗身上,每英吋的毛髮可以高達600根,少毛的約克郡犬只有100根/英吋,像墨西哥無毛犬這種「無毛」的種類身上完全沒有一根毛。毛皮的紋理經常是取決於毛髮的分佈和狗身上兩部分毛的長度:濃密,溫暖的「內」(或「裡」)部毛髮和粗糙抵禦天氣變化的外(頂)層毛髮,外層的毛髮也稱為「針毛」。 擁有柔軟毛皮的狗種,它們的內層毛髮要比針毛長;有著粗糙紋理外觀的狗通常它們的針毛比較長。這些紋理包括:

* 雙層毛皮:即擁有濃密溫暖比較短的「裡層」(或「下層」)毛髮以抵禦水的滲入,也有比較粗糙抵禦天氣變化的外層(頂層)毛髮,外層的毛髮也稱為針毛。大部分狗皮毛都是這種類型。
* 單層毛皮:缺少內層毛髮層。

德國硬毛大獵狗的毛皮呈現粗糙的紋理
德國硬毛大獵狗的毛皮呈現粗糙的紋理

* 光皮:摸起來看起來都很光滑。
* 硬毛:也稱為破皮。外層針毛明顯非常粗糙,給像博得獵狐犬或Wirehaired Pointing Griffon這種類型的獵狗提供了完美的對天氣環境的保護。
* 長毛犬:毛髮長於一英吋。
* 短毛犬:毛髮短於一英吋或正好。
* 棱紋皮毛:例子參見匈牙利種長毛牧羊犬。

[編輯] 耳部
The Basset Hound的耳朵很長而且「耷拉」著
The Basset Hound的耳朵很長而且「耷拉」著

狗的耳朵形態多樣,大小,長度和在頭部的位置甚至是耷拉下來的方式也各異。耳朵的每種形式都有專業術語,包括:

* 蝠耳:頭部兩側豎直的大耳朵,頂端呈圓弧狀。
* 鈕扣耳(button):頂端摺疊向前貼近頭部的小耳朵,形成V字型,就像傑克羅素梗犬(Jack Russell)那樣。
* 剪耳(cropped):像被切過那樣;參見 docking(英語維基百科)。
* 垂耳(drop):摺疊向下緊貼頭部的耳朵,就像大部分嗅獵犬那樣。也被稱為 pendant 耳。
* 自然狀態(nature):像狼那樣的耳朵。
* 豎耳:警覺直立的耳朵; 也稱為 pricked 或 erect。
* 玫瑰耳(rose):非常小耳摺疊向後的耳朵;大部分視力型嗅獵犬和英格蘭鬥牛犬皆是如此。
* 半豎耳:耳朵大部分直立但頂端有一點開始向前摺疊,如柯利牧羊犬那樣。

[編輯] 尾部

與耳部相比,尾部在形態,長度,毛髮,位置方面的差異更加巨大。它們包括:

* 螺紋刀卷狀:呈短且捲曲狀,例如哈巴狗;
* 無尾狀:外部因素如外科手術或其他辦法造成尾巴變短只剩尾根,常發生在出生後的三兩天內,參見docking;
* 另類狀:卷,但並不短,不常見,藏獒的尾巴即一例;
* 馬刀狀:如馬刀樣呈輕微彎曲,但總體說來較平順;
* 鐮刀狀:像鐮刀一樣翹起並呈半圓狀。
* 松鼠尾狀:向頭部高翹,尾尖常因彎曲而更接近頭部;
* 輪狀:在背上翹起呈大圓,類似輪子。

[編輯] 解剖學結構

像大部分肉食哺乳動物那樣,狗擁有有力的肌肉,狗的循環系統能提供疾跑和耐久的體力,犬牙適合進行抓捕,咬住和撕咬動作。

狗的骨骼先天就適合奔跑和跳躍。雖然人類對狗的生育控制已經改變了許多種類的外貌,但所有的狗仍然從先祖那裡保存了基本特性。狗的肩骨是分離的(如同人類缺少鎖骨),這種結構允許其在奔跑和跳躍時步幅更大。狗使用前腿和後腿四足行走,大部分狗前腿的上爪都已經退化。

狗先祖的體形大約類似澳洲野狗,狗的骨骼大約需要發育10個月達到成熟。今日人們膝上的玩賞種類的骨骼只要幾個月就已經發育成熟,而像獒這種大狗的骨骼需要16至18個月才能發育成熟。侏儒症影響了某些種類骨骼的比例,如矮腳長耳獵狗。
[編輯] 血統和馴化歷史
這幅古代馬賽克拼畫描述的是一隻大狗正在與獅子打鬥的場面
這幅古代馬賽克拼畫描述的是一隻大狗正在與獅子打鬥的場面

結構分類(Molecular systematics)指出家犬的先祖是類狼動物,所以狗和狼可以進行交配。狗大約一萬五千年甚至更早即已經被人類馴化,這個時間比人類種植稻米的時間要早。有考古學證據顯示狗的形態於至少在14000年前與狼已經開始不同,狼與原始人類的殘骸至少在40萬年前已經存在。遺傳結構數據顯示狗與現代狼的分離進化始於15萬年前(Vilà et al,1997年)。在2000年上半年所做的一些研究[1]顯示狗的馴化之路事實上在10萬年前已經開始。

狗過去是,現在也是最棒的狩獵助手。在丹麥Svaerdborg的中石器時代墓地裡埋葬的狗證實了在古代歐洲,狗類即已經是人類最好的同伴。
[編輯] 狼類祖先

一些證據顯示家犬是由多個種類的古代狼類演化而成,經由有意或無意的雜交,狗呈現出一種或多種古代狼的特徵。雖然所有的狼都屬於 Canis lupus 種,但該種現在或過去下的許多亞種在外形,社會結構或其他特徵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同。舉例來說,在二十世紀初滅絕的日本狼的體形要比其他種類的狼都要小,皮毛呈現灰色,下腹部發紅。日本狼可能更偏向於獨自狩獵;而至今仍然在某些區域生存的北美狼,體形要又比本種中其他亞種大許多,皮毛顏色從近白到純黑都有,同時,它們也擁有複雜的社群結構和等級森嚴的行為模式。

印度和亞洲狼可能比其他的亞種對狗的進化貢獻更大。許多今日可見的野狗,比如澳洲野狗, 豺(dhole)和印度流浪狗甚至屬於視力型嗅獵犬(sighthound)的狑(灰狗)也即從此種狼演化而來。最近的遺傳學證據顯示大部分現代狗只皆與亞洲犬科有關[2],這與先前的假定矛盾,先前人們認為狗與人一樣起源於非洲。亞洲狼似乎也與歐洲狼雜交生出獒—藏獒就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品種—最終產生現代如哈巴狗、聖伯納德狗和大警犬等各個種類。

歐洲狼,在亞洲狼之後,可能對所有博美犬種(Spitz),大部分的梗, 以及今日許多牧羊犬的進化有過貢獻。中國狼可能是中國獅子狗(京吧狗)和獚(spaniel,屬玩賞犬)的先祖,儘管大部分玩賞犬也可能是中國狼和歐洲狼雜交後經過數萬年演化的產物。

北美狼是全部或大部分北美雪橇狗的直接祖先;這種狗和狼的雜交與融和今天仍然在北極地區繼續。在那裡狼的品種能讓它們繼續在嚴酷的環境下生活下去。另外,偶然的雜交也會常常發生,因為狗和狼在那裡是生活在一個環境裡的。通常定義狗和狼為不同的種所需的生殖隔離完全是因為缺少機會造成,這種機會的缺少產生了陌生,懷疑,不信任和恐懼感。

可用於區分狼和狗的一個顯形特徵是:狗的尾巴是向上彎曲的卷尾,狼的尾巴是筆直耷拉向下的「刷尾」—狐類與狼類似。
[編輯] 馴化速度

現代研究顯示對家犬的馴化或對動物的馴化進行速度比原先認為的要快很多[3],只要人類一兩代的時間即可實現選擇育種。現在,人們一般相信最初的馴化並非是人類故意干涉而為,而是通過自然選擇:在人類住地附近生活的野生犬科動物比它們在荒郊野外的弟兄們更容易發現食物;那些攻擊人類的狼的後代會被人類殺死或逃走,而留下的則與人類共存。
[編輯] 各種不同種犬類快速進化中的幼態持續

證明狗是從狼快速進化的一個例證是狗是性早熟或幼態持續的。跟大多物種一樣,小狼比起成年狼更偏向群居和比較少的具有支配力;因此,當進行優選時,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最終的結果看來似乎是把這種幼體的特性帶入了成年種群中,而非產生一個複雜的獨立新行為。對包括人類自身的許多馴養動物皆是如此,人類很多特徵與幼年倭黑猩猩類似。這種幼態持續選擇的結果自然是導致了幼體生理特徵的保留。與狼相比,大部分成年狗保留了幼年時的體徵,如鬆軟模糊的皮毛,渾圓的軀幹,大大的頭部和眼睛,耳朵是向下而非豎直挺立向上等等;這些特徵都是未成年哺乳動物所共有的,因此也導致了一定程度的跨物種間成年動物對其的保護欲和照顧欲,這即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常常形容狗是「伶俐」或「討人喜愛」的了。

當然,狗通常可以依照經驗改變行為,它們可以適應它們「族長」的行為—人類。這使訓練後的狗可以進行一些違反它們天性的行為;然而,經由數十萬年的經驗積累使得天性和教養已經部分融和, 如訓練小靈狗(whippet)看守羊群即是如此。
[編輯] 狗與人類的關係
「雪兒」是一隻普通寵物京巴狗
「雪兒」是一隻普通寵物京巴狗

狗與人類的關係可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
[編輯] 寵物狗

人類與狗之間經常存在強烈的感情紐帶。狗已經成為人類的寵物或無功利性質的同伴。人們樂於接受一個永遠高興看見他的好友,並且這個好友沒有任何功利性要求。特別的,如果狗也帶領他們進行鍛鍊更是如此。經驗上,狗類是非常依賴於人類夥伴的,無主狗的健康一般都將很糟糕。

一些研究發現狗能夠傳遞深度情感,這是在其他動物身上所沒有發現的;這據稱是因為其與現代人類的緊密關係造成,在進化中,倖存下的狗會逐步變的越來越依靠人類為生。

另外,對狗的行為進行人格化通常是不明智的。儘管狗能夠積極相應理解主人的命令,但對於這種動物是否真正有能力達到感受人類情感的水準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對於狗的智力等級的確定以及狗對主人命令反應的動機仍然是一個需要更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編輯] 工作用犬
位处北极的雪橇犬
位處北極的雪橇犬

* 看家護院:從前最主要的用途,現在也是主要用途之一,可能僅次於作寵物。
* 照顧生活:狗可以被訓練成照顧盲人行動的「導盲犬」。也有一些狗用於照顧長期癱瘓或有其他不便的人士。
* 捕獵畜牧:獵狗、牧羊犬。
* 交通畜力:在一些寒冷地帶生活的人,如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愛斯基摩人或在中國東北有些人使用「狗拉爬犁」。
* 軍警用途:軍犬、警犬、海關緝毒犬、機場火藥監測犬。
* 表演:大多馬戲團都有。
* 救助:雪崩、地震等災害發生後常有專門的救助犬首先進入危險地帶尋找生存者。

更多內容參見工作犬。
[編輯] 試驗用犬

* 醫藥試驗:在醫療、藥品研究時,由於小白鼠的體重和人相差太大,所以經常需要用狗來做試驗。
* 太空實驗: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間蘇聯太空署使用一群犬隻進行次軌道和軌道上的太空飛行以確認人類太空飛行的可行性。其中較著名的有萊卡跟施卓卡,詳細請見萊卡和蘇聯太空犬。

[編輯] 肉體的使用
注意:維基百科的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注意:以下內容可能令您感到不安、恐懼或受驚,閱讀前敬請注意。

狗肉
狗在一些地區被飼養用作食物,這通常會引起寵物狗飼養者的非議,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立法禁止。而食用狗肉者則以為這隻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必要通過立法來干涉個人的食用喜好。詳情參見狗肉。
狗皮
狗皮可以像多數動物毛皮一樣被硝好使用,製作如狗皮褥子,狗皮帽子 (故有狗尾續貂一語),等等。「狗皮膏藥」從前是將一些中藥攤在一小片狗皮上。現在狗皮膏藥的製作成分中沒有狗皮。個別狗肉菜餚中狗皮和狗肉一起入菜。
狗骨
狗骨按照中醫的說法有除風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能夠入藥,是虎骨的較好代用品。
狗膽
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說「狗膽:平、苦、有小毒。」《本草綱目》記載了六種以狗膽為主的藥方。
狗寶
即狗胃結石、膀胱結石及膽結石等。多半是圓球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黑色,略有光澤。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碳酸鎂、硫酸鎂等,中醫認為狗寶具有降逆風、開鬱結、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三種以狗寶為主的藥方。

狗狗騎腳踏車



自行車,亦稱腳踏車或單車,臺灣話另稱孔明車或鐵馬,是通常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也有三輪的,但少見。一般以人騎上腳踩踏板而驅動之。英文bicycle的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輪。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通常稱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香港澳門則通常稱為「單車」。

很多國家和地區認爲自行車是車輛,常常要求適當配備甚至是要向政府相關部門登記領取車牌後始得上路。有些地方要求自行車要使用車燈,像是夜間行車時。在台北市近來甚至規定要戴安全帽和違規要開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通法規將自行車列為一種非機動車。

中華民國政府的交通法規將腳踏車列爲一種人力慢車。臺灣的慢車類似中國大陸的非機動車。

在香港,自行車屬於「非機動車輛」,毋須領有牌照,但在路上(包括自行車徑)行駛時,須遵守和機動車輛一樣的交通規則。

在中國大陸,自行車被盜的問題比較嚴重。中國大陸城市一般設有專用的自行車道,位於便道和機動車道之間。但是有部分城市認為自行車在城交通擁堵,甚至計劃禁止自行車出行。
目錄
[顯示]

* 1 歷史
* 2 種類
* 3 腳踏車初傳入中國
o 3.1 踏(騎)腳踏車是新聞
o 3.2 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懂踏腳踏車的中國皇帝
* 4 著名廠商
* 5 著名套件廠商
* 6 著名運動賽事
* 7 東南亞及中國著名賽事
* 8 自行車冒險車
*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1766年,一群修士在修復達文西手搞的時候,發現最早的自行車雛型(1490),但並沒有實際的製造出來,只停在想像的階段。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麼寬,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玩具。這輛「木馬輪」雖然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但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自行車。
山地單車(登山車)
山地自行車(登山車)

1818年,德國看林人德萊斯也製做了一輛兩輪車,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隻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木輪車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人的雙腳終於真正離開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帶動輪子滾動車輛前行。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公里。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米肖父子,他們製做的自行車與現代自行車差別較大,這種不帶鏈條傳動系統的自行車為了提高速度只能通過提高前輪的直徑來實現,由此造成車輛極高,前輪的直徑甚至超過了普通人的身高,騎自行車變成了一項相當危險的運動,當騎行者摔倒在地的時候往往會受傷。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行車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自行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編輯] 種類

* 公路車(Road Bike)

用來在平滑公路路面上使用的車種,由於平滑路面阻力較小,公路自行車的設計更大考量高速,往往使用可減低風阻的下彎把手,較窄的高氣壓低阻力外胎,擋位較高,且輪徑比一般的登山越野車都大,由於車架和配件不須像山地車一樣需要加強,所以往往重量較輕,在公路上騎行時效率很高。由於車架無需加強又往往採用簡單高效的菱形設計,公路車是最為優美的自行車。

* 徑賽自行車(Track Bike)

用於在室內極其平滑的橢圓形賽道上使用的自行車,這種自行車沒有車扎,沒有變速器,且沒有飛輪。

* 三項賽/計時賽自行車(Tri/TT Bike)

在三項賽和計時賽運動中使用的公路自行車,三項賽和計時賽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允許使用牽引氣流(draft),也就是說選手必須完全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克服空氣阻力,而不須騎在其他選手後面,所以三項賽/計時賽自行車在設計時非常注重讓選手保持一個減小空氣阻力的騎行姿勢,同時注意減小自行車自身的空氣阻力。三項賽自行車還讓選手在騎行時使用和跑步時相近的肌肉組,這樣使從騎行到跑步的轉換更容易。

* 山地車(登山車 Mountain Bike)

設計為騎乘於山區的車種,通常具有變速器可變換省力或快速的檔位,有些會在車架安裝避震器,部份的輪胎胎皮是巧克力胎紋以便於在無鋪面的路面騎乘。

* 斜躺車(Recumbent)與傳統設計上較不一樣的自行車。通常有較大且舒適的座椅,兩輪或三輪。優點是舒適,且風阻低。
* 旅行車(Touring Bike)

由公路自行車發展而來,適合超遠程自給自足的旅行,有較舒適放鬆的車架幾何設計,能夠負重,有很低的最低檔位,使用較寬的車胎,配件選擇方面追求可靠耐用而不太側重減輕重量,往往是用山地車腳踏板。

* 越野公路車(Cross Bike)

由公路自行車發展而來,起源於騎手們想用一輛自行車同時征服公路和山地,於是騎手們選用較結實的公路車架和輪子,再安裝上更強的車扎和很寬的車胎,使用山地車腳踏板。越野公路車既可以在公路上實現較高速度,也有一定越野能力。

* 雙人/多人自行車(Tandem/Quad/Quint/Hexes Bike)
* 折疊車(Folding Bike)

是為了便於攜帶與裝進車內而設計的車種,有些地方的鐵路及航空等公共運輸工具允許旅客隨身攜帶可折疊收合並裝袋的腳踏車。

* 電動自行車(Electric Bicycle)

一種以一半電力驅動和一半人力驅動的環保電動交通工具。

* BMX Bike

[編輯] 腳踏車初傳入中國

[編輯] 踏(騎)腳踏車是新聞

* 腳踏車大約於1875年傳入中國,腳踏車最初稱為「洋馬兒」,對中國人來說,「洋馬兒」是新奇的事物。在當時的刊物《點可齋畫報》就好幾次都把外國人踏腳踏車當成了新聞......

[編輯] 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懂踏腳踏車的中國皇帝

* 皇帝溥儀結婚時,他的堂哥哥溥佳送了他一部腳踏車。有大臣知道後便狠狠地罵了溥佳一頓,說不應該把這危險的東西給皇帝。

但溥儀沒有理會大臣的反對,只不過是幾天便學會了,他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懂踏腳踏車的中國皇帝。據說,溥儀曾因為要踏腳踏車而把皇宮中的所有門檻也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