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日本路口影片



日本路口車禍影片

Nissan 日產 GT-R vs 保時捷 911 Turbo & GT3 vs Gallardo SL



Nissan 日產 GT-R vs 保時捷 911 Turbo & GT3 vs Gallardo SL

Rinspeed's first underwater Car

最潮車門



這個車門十分之特別,不知道防撞方面做得好唔好。

頂級賽車房車剪輯片段



跑車(Sports Car),一般而言是運動型汽車的通稱,跑車未必都有很高的時速,但通常有很強的加速及煞車性能,與極高的操控性。

跑車的主要特點在於,發動機或引擎產生的功率充分發揮,意指重量/馬力比(每一匹馬力所需推動的車體重量)相對於尋常車輛來得低,車體、底盤結構穩定,符合空氣力學的流線型車身設計。跑車一般只有兩個車門,兩個座位。有的跑車則安裝有四個座位,但後方乘客座位通常空間有限,並非設計用於經常性搭乘。

真正的跑車價格較普通車種高出許多,普通百姓難以負擔,所以有部分車廠生產裝載普通車輛用引擎的「跑車」,但只是具有跑車的外形而已。

汽車滑雪



滑雪是指利用滑雪板在雪地滑行的一種體育運動。滑雪和滑冰、滑水有相似之處,但是滑的表面不同。單板滑雪起源於衝浪運動,雖然也列入滑雪運動,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滑雪。

滑雪可以分成兩大類:北歐滑雪和高山滑雪。北歐滑雪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滑雪,北歐風格的滑雪板上的皮靴固定裝置裝在滑雪靴的足尖位置,而不是後跟。高山滑雪起源於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滑雪,滑雪靴的足尖和後跟都有皮靴固定裝置。雖然某些運動同時適合兩種類型,但是固定裝置和起源的不同將這兩種類型區分開來。

日本的山路飄移比賽



漂移是一種駕駛技巧,又叫「側滑」、「滑胎」或「甩尾」。通常相對於咬地過彎(維持輪胎抓地力的過彎方式)。主要用在表演或是賽車在行經彎道時使用。主要是越野拉力賽裡出現得較多,而其他競速類的賽車則鮮少有漂移的鏡頭(除非意外)。因為漂移雖然可以較快的通過彎道,可是在離開彎道後的再加速能力卻會因為抓地力的喪失而大打折扣。以及漂移會帶給輪胎較大的損耗。
目錄
[隱藏]

* 1 漂移的語源
* 2 漂移的原理
* 3 漂移的優缺點
o 3.1 優點
o 3.2 缺點
o 3.3 使用時機
* 4 可常見到漂移的相關賽事
* 5 參見

[編輯] 漂移的語源
飄動的豐田汽車AE86
飄動的豐田汽車AE86

一開始在美國漂移主要是用在表演或是電影上的一種特技,美國多稱該技巧為slide(滑行、側滑),而日本則多稱drift(飄動、漂移)。而滑胎、甩尾等稱呼則是源自技巧的原理以及車身動態的形容。

在中文稱呼上各地所常使用的稱呼也不太相同,中國大陸及香港漂移、滑胎、甩尾都有人說,而台灣則幾乎只有使用甩尾一詞。

而在英文的稱呼上,由於漫畫《頭文字D》的風行。drift 開始取代 slide 而成為主流。

[編輯] 漂移的原理

利用鎖死輪胎或是大踩油門,使輪胎與地面的相對速度大幅提升,輪胎與地面由靜摩擦力變為動摩擦力,失去抓地力而出現打滑的狀況。若要細分又可分為動力滑胎或慣性漂移。

* 動力滑胎:大踩油門利用引擎動力瞬間的加速而打滑,可以在原地做出旋轉的動作。
* 慣性漂移:在一定的速度上,利用煞車或手煞車將輪胎鎖死而打滑,車身會依循原來前進的方向滑行,而不完全依照輪胎的方向。

但是實際上多為兩種手法的混和使用。例如先以煞車引發車體的慣性漂移,再用動力滑胎延長瓢移的時間及距離。

用手機遙控真車行駛



行動電話,通常稱為手機,於港臺地區通常稱為手提電話、手電,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稱,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範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的手機是GSM手機和CDMA手機。在中國及台灣以GSM最為普遍,CDMA和小靈通(PHS)手機也很流行,這些都是所謂的第二代手機(2G),它們都是數位制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簡訊(短消息、SMS)、MMS(彩信、多媒體簡訊)、無線應用協議(WAP)等。 手機外觀上一般都應該包括至少一個液晶顯示屏和一套按鍵(部分採用用觸摸屏的手機減少了按鍵)。
電話鍵盤
電話鍵盤

部分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PDA、遊戲機、MP3、 照相機、攝影、錄音、GPS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帶有手機功能的PDA發展的趨勢。

萬事得RX8 VS 日產350z



萬事得RX8 VS 日產350z

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創立於1920年,當時名為東軟木工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是松田重次郎,公司位於日本廣島。1929年,公司開始生產機床;1931年,製造出DA型三輪商業用車;1935年,產製鑿岩機和塊規;1940年,成功研發出小客車的「樣車」,而1960年推出第一部R360 Coupe汽車。

1961年,當時的社長松田耕平與德國NSU/Wankel公司(現在奧迪公司的前身)簽訂轉子引擎(Rotary Engine,又稱迴轉式引擎)技術合作合約。這種轉子引擎於1959年由德國人汪格爾所設計,其特點是機件不需上下移動,只循圓形軌跡運轉,體積小而低噪音。當時如通用與豐田等車廠亦對這種新設計的引擎感到興趣,但不久後相繼退出,只有松田耕平社長非常執著地將公司的前途投注在轉子引擎上,此舉不僅讓馬自達在世界車壇上獨樹一格,其廣島工廠也是全世界唯一同時可以製造轉子、活塞、柴油等三種引擎的車廠。

1967年,第一輛裝載轉子引擎的馬自達110S型新車面世,接下來的RX-2(1970年出產)、RX-3(1971年出產)、RX-4(1972年出產)都是110S的改良型汽車。而「R」字頭其實就是「Rotary Engine」的代號,這一系列代表馬自達的高性能跑車,目前已發展至RX-8。1986年,特別精製的馬自達RX-7在美國波內維爾(Bonneville)締造了時速363.653公里的新紀錄,而馬自達轉子引擎汽車的產量,也在這一年出售累積達到150萬輛。

2002年以來,馬自達公司推出馬自達6、馬自達2、馬自達3、馬自達5和馬自達6等新車型,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日產汽車有限公司(日文: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Nissan Motor Co., Ltd.)(TYO:7201,NASDAQ:NSANY是一家日本汽車製造商。1932年至1983年期間,使用「得勝(Datsun)」商標。目前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中央區銀座,但公司計划到2010年將其搬至神奈川縣橫濱。新總部將於2007年開工建設。

日產汽車是僅次於豐田的日本第二大汽車公司,但以2006年的產量計, 日產卻排於第三, 在豐田及本田之後 (本田只是超越日產少許).[來源請求]由於1990年代的財政問題,日產汽車被法國雷諾收購併控股。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被任命為公司總裁,這是所有日本汽車公司中擔任該職務的第一位外國人。

在戈恩的「日產復興計劃(Nissan Revival Plan)」(NRP)推動下,日產強力反彈,這個現象被主流經濟學家稱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公司復興案例之一。日產汽車的贏利創造了歷史記錄,旗下的日產和無限(Infiniti)兩個品牌都發生了戲劇性地獲得了新生。2002年,公司又在「日產復興計劃」的基礎上推出了「日產180計劃」。戈恩因此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低迷經濟中的民族英雄,他和日產的復興故事還出現在日本漫畫和流行文化中。2004年,戈恩被明仁天皇授予日本藍綬褒章(the Japan Medal with Blue Ribbon)。

日產同時還是世界頂級的汽車發動機製造商之一,它的VG和VQV6發動機自「Ward's 10 Best Engines」創立以來已連續13年當選。

女人用的車是這樣



有很多Hello Kitty

Hello Kitty (日文:ハローキティ;拉丁寫法:Harōkiti),為日本的三麗鷗公司於1974年所創造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的相關商品通常是以明亮的粉紅色的一隻頭上有蝴蝶結的白色卡通小貓Hello Kitty形象出現。而刻意忽略嘴巴部分的Hello Kitty商標自1976年註冊以來,現已廣為人知。
目錄
[顯示]

* 1 名稱
* 2 周邊產品
* 3 歷史
* 4 在國際上的成功
* 5 形象風格和可能的來源
* 6 Hello Kitty官方資料
* 7 相關書籍
* 8 參見
* 9 其他
* 10 外部連結

[編輯] 名稱

Hello Kitty並未有正式中文譯名,但市面仍可見凱蒂貓、吉蒂貓等名。另外,由於Hello Kitty沒有嘴巴,在網路上亦有無嘴貓的別名。

[編輯] 周邊產品
Hello Kitty 小包
Hello Kitty 小包

雖然Hello Kitty最初的設計著重於女性市場,但至今該卡通人物商品已涉及玩具、錢包、電視、衣服、按摩器、電腦硬體甚至性援助。問世以來,凱蒂貓就深受消費者喜歡,尤其在亞洲,相關產品更受到熱烈的歡迎。

1974年11月1日問世,1976年註冊的凱蒂貓,在不久之後,也成為卡通的主角。該部以兒童為收視群設計的Hello Kitty動畫,還在開播不久之後,推出相關產品。而配合該動畫第一款Hello Kitty形象的產品是一個價值240日元(相當於約19元人民幣、約75元新臺幣)的小而精緻的乙烯基硬幣錢包。現在它出產22,000多件產品並占Sanrios公司每年100萬盈利的一半。

在日本,Hello Kitty 至少出演了一部自己的動畫劇集。 "Hello Kitty的天堂"在1993年和1994年放送16集。它於2002年11月第一次發表了英文版。

從2004年開始這隻小貓同樣出現在了萬事達卡的表面. 這種卡可能是為了教育年輕的女孩如何消費。這是第一款針對年輕女孩推出的信用卡。

[編輯] 歷史

Hello Kitty 最初是在1974年由Sanrio公司的設計師清水侑子設計的。約一年後清水離開了公司。第二位設計者米窪節子,一直設計直到1980年此項任務交給山口裕子.

Hello Kitty被給予了英國血統因為當時英國文化很受日本女孩歡迎。Kitty的名字來源於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所著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愛麗絲養的一隻貓。1999年被創造出的Kitty的男友Dear Daniel,其靈感來源於1971年比吉斯參與歌曲創作並由馬克·萊斯特出演Daniel的一部電影Melody 。

Hello Kitty的虛構世界包括一大堆朋友和家庭成員。從2004年開始,她還有了一個她自己稱為Charmmy Kitty的寵物波斯貓和一隻叫作Sugar的寵物倉鼠。 Charmmy很像Hello Kitty但是相比之下更像貓。

[編輯] 在國際上的成功
Image:Hello Kitty 3-D magnets for thirtieth anniversary.JPG
台灣7-Eleven發售的Hello Kitty三十週年紀念3-D磁鐵。

Hello Kitty一開始就被帶到了美國市場,並且從1983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美國兒童大使。她真正開始走紅是在1990年代後期。現在在任何一家美國百貨商店都可以見到有Hello Kitty字樣的商品。Hello Kitty曾經在連鎖零售市場的廣告活動中登場。很多美國名人都對她的走紅做出貢獻: 瑪麗亞·凱利、卡梅隆·迪亞茲、海蒂·克魯姆、史蒂芬·泰勒、 卡門·伊萊特拉、曼迪·摩爾以及尼基·希爾頓都曾支持Hello Kitty產品。歌手麗莎·勒布是個狂熱愛好者,她甚至曾專門為Hello Kitty出過一盤專輯,叫做Hello Lisa。

Hello Kitty也為7-eleven帶來商機。7-eleven近年來陸續推出買滿77元送Hello Kitty磁鐡、別針、公仔,除了帶來人氣和話題之外,也刺激了買氣。

[編輯] 形象風格和可能的來源

就像是其他眾多Sanrio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是以可愛路線(日文稱為 Kawaii,台灣稱為 Q版,取英文 cute 發音)創作的。 官方對Hello Kitty為什麼沒有嘴的解釋是 (參見下方的外部連結) 因為她用心靈溝通,不需透過任何一種語言。但是在動畫中Kitty的嘴仍然被畫了出來,因為她需要吃飯說話。 Hello Kitty 經常在左耳帶一個蝴蝶結,但是那裡經常會以一個五葉花代替,也有一些很少見的變化例如以一束花代替。

有人認為Hello Kitty來源於日本的招財貓(招き猫),而且Hello Kitty的名字也可以算作招財貓的另一種英文譯法,意思同樣是beckoning cat(招手的貓)。也有人指出Hello Kitty和1955年由荷蘭迪克·布魯內創作的 Miffy 很像,因而認為Hello Kitty的線條勾勒畫風並非原創。

[編輯] Hello Kitty官方資料

* 姓名: Kitty White
* 生日: 1974年11月1日
* 血型: A
* 出生地: 倫敦郊區
* 身高: 相當於5個蘋果
* 體重: 相當於3個蘋果
* 擅長: 烤制曲奇
* 最喜愛的食物: 媽媽(Mama,mum或Mary)做的蘋果派
* 最喜愛的詞語: "友誼"
* 收集: 可愛的小東西,例如:糖果,星星,金魚等等
* 優秀的學科: 英語,音樂和視覺藝術
* 描述: 一隻開朗的熱心腸的小貓,擅長烤制曲奇,喜歡媽媽的蘋果派。和她的雙胞胎妹妹Mimmy極像。

[編輯] 相關書籍

* Hello Kitty: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Sanrio and the Billion Dollar Feline Phenomenon, Ken Belson and Brian Bremner.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ISBN 0470820942.

這條街因名車曾出不窮而出名



這條街因名車曾出不窮而出名

藍寶堅尼汽車有限公司(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是一家坐落於義大利聖亞加塔·波隆尼(Sant'Agata Bolognese)的超級跑車製造公司。1963年,經由創業者費魯齊歐·藍寶堅尼(Ferruccio Lamborghini)設立公司[1]。

早期,曾因公司營運不善,數度易手經營權。但是,唯一不變的傳統是皆視「法拉利汽車」(Ferrari S.p.A.)所推出的車輛,為主要競爭對象。1998年,成為「奧迪汽車」(Audi AG)旗下公司。目前,為「大眾集團」(Volkswagen Group)間接所持有的品牌名稱之一。